|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
| 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前三学年在仙林校区学习,第四学年起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学费按照澳方标准收取)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40 | 82986 |
|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最低排名 | 专业组 | 选科要求 |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2021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3 | 73063 | (07) | 首选物理,再选化学/生物(2选1) |
| 2020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55 | 64829 | |||
| 2019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52 | 58505 | |||
| 2018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41 | 56169 | |||
| 2017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37 | 47749 |
学 历:本科
学 制:四年。采用“3+1”的基本模式,前3年课程在本校就读,最后1年课程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完成。
授予学位:南京中医药大学授工学学士学位、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授Bachelor of Applied Science(FoodTechnology and Nutrition)(中文译名:食品科学与营养专业应用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培养具备中澳两国文化背景知识且通晓汉、英两种语言,掌握食品质量管理与安 全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生产与质控、食品检验的能力。可在食品加工、检验、流通企业或食品监管部门从事食品安全控制或监督管理,或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食品相关科研工作。
主要课程: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毒理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及评价、食品质量控制和食品法规与标准、基础医学概论等。
就业去向:在食品/保健食品生产或流通企业,食品检验或研发机构、食品监督管理部门等从事食品/保健食品研究开发、质量检验与控制、生产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特别说明:
根据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签订的协议,该专业的学生在第四学年需在澳大利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学习,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要求后,可同时获得由南京中医药大学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及由澳大利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颁发的学士学位证书。办理出国的费用以及在澳大利亚期间的学习与生活费用由学生自理;第四年赴澳大利亚学习之前,第四年去澳大利亚学习之前雅思成绩须达到澳方学校的入学要求,雅思成绩要求为均分6.5以上(单项不低于6.0)。如遇到两国法律和政府政策调整等情势变更或其他不可抗因素,以变更后的法律政策为准。第一年至第三年学费18000元人民币/年,第四年在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学习课程以中澳双方签订的协议为准(2016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收费标准为30,720澳元/年),实际学习费用以学生出国当年该校公布收取学费标准为准。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食品质量与安全(中外合作办学)(前三学年在仙林校区学习,第四学年起赴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学习,第四学年学费按照澳方标准收取)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340 |
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质量管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食品分析理论与检测技术,具备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建立食品安全体系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
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实验、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分析、食品检验与分析实验、食品质量管理学
就业方向:
食品、卫生、环保、质量技术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内从事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评价、监督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江苏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3 |
| 甘肃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理科 | 本科一批I段 | 普通类 | 470 |
| 云南 | 食品质量与安全(科教城校区) | 理科 | 本科二批及预科 | 普通类 | 522 |
| 海南 | 食品质量与安全 | 综合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92 |
| 河南 | 食品质量与安全(科教城校区)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54 |
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 学校于2017年入围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校之初,学校即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培养输送了第一批师资,编撰、制订了第一套教材和教学大纲,为新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模式的确立和推广作出了开创性贡献,被誉为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拥有仙林、汉中门和泰州三个校区。现有各类在校生2万余名,有33个本科专业,涉及医、管、理、工、经、文6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结合、多学科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4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33个。学校是全国首批博士学位、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4个一级学科及中医1个专业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 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及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三个主干学科均进入A类。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中国大陆高校ESI机构排名位列第128位,2017年入围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8年上榜自然指数国内高校TOP200,入围美国Scimago中国大学“学术”排名前128强,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艾瑞深校友会2019年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100强。
学校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肩扛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着力推进卓越医生(中医学9年本博一贯制、“5+3”创新拔尖人才)、卓越科学家(中药学“4+5”本博连读创新拔尖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中药学/药学本硕连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设有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药学院、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养生康复学院、护理学院、卫生经济管理学院、人工智能与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及第一、二、三临床医学院等教学机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全面合作,共建“新中药学院”(中药学“4+5”本博连读9年制)。拥有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附属南京中医院、附属南京医院等6个直属附属医院,29个非直属附属医院、4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院和3所附属药业(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位元堂药业控股有限公司),各类教学及毕业实习基地逾百所。
学校有国家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技术转移示范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近年来,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院校前列,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近2年在NATURE、 JAMA、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家云集。拥有国医大师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54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和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得者1人,全国名中医4人,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学校坚持引培并举,一批年轻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特聘教授基金资助,一流的师资队伍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学校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是教育部批准接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及台港澳地区学生的首批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已经为五大洲培养留学生3万余名。1993年学校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合作开办中医学专业,首开我国与西方正规大学合作开展中医学历教育先河。2010年6月2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了我校与RMIT合作建立的中医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我校办学水平给予高度评价。在教育部的支持下,2019年2月学校又与爱尔兰国立大学(高威)签约共建中医与再生医学孔子学院,该孔子学院的建立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推进中医药新时代海外发展的积极探索。学校已经与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或学术团体及机构有着广泛交流和合作,先后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建立了8个海外中医药中心。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 “学贯中西,至精至诚”的办学理念,坚持特色发展,追求卓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面向未来,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学科攀峰、开放协同、文化引领”战略,继续坚持特色发展,加强内涵建设,为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一流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学校仙林校区有两个大型食堂,包括一个教工餐厅、一个民族餐厅和多个餐厅。物美价廉,环境舒适,饭菜种类较多,能够满足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口味,质量有保证。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常州,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以及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学校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92年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更名为常州大学。学校历经43年的发展,现已建成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多层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20年学校在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全国第129位。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秉承“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和“以人为美、育人为本,开放办学、协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专业素养、协作品质、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良。现有科教城、西太湖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5亿元。学校设有21个学院,有全日制本科生2060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900人。同时设立继续教育学院(李公朴社会教育学院)和常州大学怀德学院(独立学院)。
学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特色较为鲜明,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拥有省优势学科2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7个,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在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10个学科上榜。
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7个,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规划教材9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是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学校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3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2017年捧得“优胜杯”;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5项,银奖3项,铜奖7项,实现金奖“四连冠”,2020年捧得“优胜杯”;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11项。学校在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和“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分列第91位和第44位。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师素质优良。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专任教师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713人,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比达66%。拥有工程院院士5人(双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学校现有江苏省“双创人才”、“333工程”、“特聘教授”、“青蓝工程”等省级人才220余人;省“双创团队”、“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和教学团队、“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等团队10余个。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突出自主创新,全面推行“顶天立地”有效科研。“十三五”以来,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银奖1项、全国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项、省部级和行业科研成果奖项98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303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17项;被SCI、EI、CPCI、CSSCI等收录学术论文340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2000余件。学校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8个、省级大学科技园孵化器1个。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创新联合体,与国内5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50多个县区级以上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4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8个、产学研基地515个、校企联盟436个。2016年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推进高品质国际合作。以学生互换、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重点,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美国新泽西城市大学举办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应用化学等5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1项。学校通过高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是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现有4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外国留学生在校学习。与玻利瓦尔大学共建我国在委内瑞拉的首家孔子学院,承办西班牙安达卢西亚自治区孔子课堂。成立跨文化研究院、泰国研究中心、拉美研究中心、以色列文化研究中心等智库平台,不断推进中外人文交流。
学校被授予“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等荣誉称号。
当前,常州大学正在全力推进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开启“十四五”发展新征程。学校以高质量党建统领高质量发展,通过立足地方、服务行业、面向国际以及与之融荣与共的战略合作与互动,聚焦立德树人,加强内涵建设。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锐意创新,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常州大学社会工作(政府社会服务)(企业社会管理)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社会工作(政府社会服务)(企业社会管理)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社会工作(政府社会服务)(企业社会管理)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社

常州大学法学(经济学)(律师实务)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法学(经济学)(律师实务)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法学(经济学)(律师实务)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法学(经济学)(律师实务)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

常州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国际经济与贸易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国际经济与贸易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和

常州大学金融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工程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金融工程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二个专业,希望

常州大学金融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金融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金融学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金融学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金融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

常州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合作办学)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食品质量与安全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合作办学)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合作办学)就业前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和信息管理

常州大学制药工程(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制药工程(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制药工程(合作办学)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制药工程(合作办学)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

常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合作办学)专业介绍和

常州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电子信息工程(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电子信息工程(合作办学)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电子信息工程(合作办学)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

常州大学应用化学(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合作办学)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在江苏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合作办学)就业前景和食品质量与安全就业前景,应用化学(合作办学)专业介绍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