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决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武大和华中师大谁更牛 )

技校网 更新时间:2022-12-29 01:31:04 解决时间:2022-12-16 11:03

满意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好?这个问题经常被提问,其实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此小编也能通过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大学各排行榜,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分数线,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简介等几个维度给大家做分析,供大家参考。
公共管理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
武汉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通晓中外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业务知识面宽,能从事劳动就业、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性保险运作和管理,并具有理论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公共金融与投资、公共财政与税务、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济、社会保险专题(含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人口学、薪酬管理、保险学原理、风险管理、社会学概论、法理学、经济法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等。

毕业生可在政府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金融性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公共经济部门从事实际工作,也可在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武汉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广西公共管理类(4500元/年,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38
广东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402.行政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20401.公共事业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办学地点:校本部)历史类本科批普通类636
江西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42
福建公共管理类(含行政管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历史类本科批普通类623
公共管理类 劳动与社会保障
华中师范大学
层次 本科
学制 四年
本专业按照“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宽广、核心竞争力突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事务管理技能高超”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良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管理理念,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从事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运作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并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要适应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能够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类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劳动关系管理、社会保障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实际工作,也可以继续深造,在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华中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录取分数线(2021全国各地)
地区专业名称类型批次招生类型最低分
新疆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59
云南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27
四川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11
文科595
广西公共管理类(4500元/年,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80
文科604
广东公共管理类(非定向)(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障+120404.土地资源管理)(办学地点:校本部)物理类本科批普通类612
历史类602
江西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599
文科618
安徽公共管理类(4500元/年;含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理科本科一批普通类613
文科630
吉林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文科本科一批A段普通类563
山西公共管理类(包含专业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理科本科一批A段普通类580
天津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校本部)综合本科批A段普通类642
武汉大学
9
软科(综合)
5
校友会(综合)
5
武书连
194
QS世界
209
US排名
学校简介

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已形成文、法、理、工、农、医6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大视察。1993年,武汉大学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祝贺。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整体实力明显上升。1999年,世界权威期刊《Science》杂志将武汉大学列为“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2000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揭开了学校改革发展的崭新一页。合校二十多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2021年,学校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57位,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151-200位,国际教育研究机构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25位。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珞珈山上风云际会,周恩来、董必武、陈潭秋、罗荣桓曾在这里指点江山;辜鸿铭、竺可桢、李四光、闻一多、郁达夫、叶圣陶、李达等曾在这里激扬文字。一百多年来,武汉大学汇集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史上众多的精彩华章,形成了优良的革命传统,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校园环境优美,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学校占地面积5195亩,建筑面积280万平方米。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群古朴典雅,巍峨壮观,26栋早期建筑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信息科学和医学六大学部34个学院以及3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有127个本科专业,5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4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1个一流建设学科,5个一级学科、17个二级学科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6个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武汉大学名师荟萃,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862人,其中正副教授3086人,有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9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15位国家级教学名师。

武汉大学科研实力雄厚,成就卓著。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5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定期公开出版36种专业刊物。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88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武汉大学积极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资源优势,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方式,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平台,联合创办了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学者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积极探索关系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保证和智力支持。

求知在武大,成才在珞珈。武汉大学率先提出“创造、创新、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积极探索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29450人,硕士研究生20085人,博士研究生8616人,另有外国留学生1623人。建校以来,学校共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仅两院院士就有100余人,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令人瞩目的高水平办学成就,为武汉大学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学校与53个国家和地区的310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砥砺,百余年的辉煌。武汉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宗旨,以谋求人类福祉、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国家富强为己任,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全面开启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

 

 

计划招收100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

 武汉大学今年将面向内蒙古、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新疆等10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100人(含新疆协作计划20人、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计划10人)。上述省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符合所在省级招办规定报名条件的考生可报考。预科阶段在南昌工学院(校址:江西南昌)学习。其高考文化成绩不得低于我校在生源所在省同科类投档线下80分。预科培养结束,经考核合格,转入本科学习。

预科生预科阶段:新疆协作计划预科生为二年,其他少数民族预科生为一年。少数民族预科生在预科培养期间不分专业;学校根据学生志愿,结合预科培养期间成绩及表现,在预科培养结束前确定专业。预科培养结束,经考核合格,转入本科学习。

在本科学习期间,按《武汉大学少数民族学生学籍管理暂行办法》进行管理,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规定的课程,德、智、体等各方面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武汉大学颁发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证书。原则上,学生毕业后回原籍工作。

 

武汉大学2012年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来源计划表

科类

合计

内蒙古

湖北

广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甘肃

青海

新疆

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

理工

85

7

7

10

8

8

8

10

8

4

15

 

文史

15

 

 

 

 

 

 

 

 

 

5

10

合计

100

7

7

10

8

8

8

10

8

4

20

10

 

 

说明:

1.对少数民族预科班,我校在录取时不确定专业,以“少数民族预科班”录取,待预科结束前组织预科生填报专业志愿(详见下表),只有新疆协作协议预科二年,其他都是预科一年。根据预科生志愿、预科结业成绩及表现确定本科就读专业。

科类

本科就读专业

理工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类、测绘工程、临床医学(五年)

文史类

政治学类、社会学类

 

2.根据教民司函〔2011〕109号文件,我校2012年安排新疆文化艺术人才定向计划10人,招生专业为图书馆学,用于新疆文化人才定向招生。 

 


周边环境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首页--校园地图
武汉大学缩略图

武汉大学首页--> 校园地图
欢迎您来到美丽的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位于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市,坐拥珞珈
山,环绕东湖水,地势蜿蜒起伏,错落有致;校园绿树成荫,花香
流溢; 建筑独具风格,美仑美奂,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

    在此我们为您备下详细的校园地图、景观分布图、武汉市内有
关交通路线以及武汉大学诸多风景介绍,希望能够给您带来方便!

在武汉的位置

武汉数字地图
周边行车路线

校内公汽
校园地图(2.6m)


              
校园地图 (下载)


人民医院   口腔医院
校园景观

风景这边独好
校园导游

校园景点和学院位置
学校在武汉市的方位
主要公共汽车路线
校园地图首页
校园景点分布图 武汉大学美景欣赏
简单帮助
联系我们

华中师范大学
50
软科(综合)
37
校友会(综合)
58
武书连
484
US排名
学校简介

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占地面积120余万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始于1871年创办的文华书院,1924年改名为华中大学)、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1993年江泽民同志为学校九十周年校庆题词:“发展师范教育事业,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30多万优秀人才。

学校下设28个教学科研单位,79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具备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博士生及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的高等教育体系。目前有各类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12000余人,国际学生1100余人。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297人,博士生导师352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5人。

学校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22个。中国语言文学和物理学等18个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学校现有各类科研机构、实验室、研究院(所、中心)67个,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其他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5个。此外,学校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重点研究基地15个。定期公开出版专业刊物26种。

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学校现有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毕业生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近12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图书馆馆藏面积46857平方米,藏书300余万册,并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后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大批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讲学。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科研的教师人数持续攀升。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的国际学生来自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全体华中师大人正以昂扬的斗志,为早日将华中师范大学建成教师教育领先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毕业生就业

我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2010年就业率为95.72%。

就业单位流向:以教育系统和企事业单位为主

每年25%以上的毕业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签约就业的毕业生中,55%以上在教育系统就业(其中到重点基础教育单位的占50%以上,到高校工作的约占5%),35%到企业工作(其中被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录用的毕业生约占10%),6%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录用(见图一)。

 

就业地区分布:中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向比例大

我校每年签约就业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45%在中部地区工作,20%流向珠江三角洲地区,10%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6%分布在环渤海经济区,8%到京、沪、津、渝等直辖市就业。每年在中部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学生占80%以上(见图二)。

 

就业新招:提升就业服务水平,积极促进毕业生优质就业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服务改革,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三个中心”(学校信息反馈中心、人才营销中心、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的作用,以提升就业服务水平为手段,促进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教育部简报》2009年、2010年分别以《华中师范大学多管齐下全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华中师范大学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推进毕业生优质就业》为题全文刊发了我校做好就业工作的经验和做法。

——促培养。学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联动机制,每年定期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白皮书,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定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闯市场。学校构建了以“周五双选会”为主的校园招聘市场体系和以本校就业网、中南高师院校就业网为依托的无形市场体系。2010年,来校招聘的单位较上年增长10%;提供的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达10:1以上。历年来,6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成功求职。

——建基地。学校在全国200多个重点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就业实习、实训和见习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中南,面向全国”的基地体系。其中,以“师范生实习促就业计划”和“非师范生就业能力提升计划”建成的基地,60%以上的实习生被直接录用。

——强指导。学校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系列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公共课,构建了“2+1+X”全校公共课程体系,实现生涯辅导和就业指导“前移”。此外,还成立了职业发展研究中心,为学生开展团体辅导与个性化指导,形成了有组织、有阵地、有制度的职业咨询辅导与研究体系。

 

 

社会评价: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多个行业涌现先进典型

我校毕业生广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多个用人单位认为我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工作踏实勤奋,适应性强”。

我校素有“中南地区教师培养的摇篮”的美誉。湖北省60%以上的特级教师,毕业于我校。从我校出去的一大批国际奥赛金牌教练、省级名师、市级名师,活跃在全国各地教育战线,此外,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很多校友成为业界精英和高层管理者。


奖学金设置

 

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

经济资助措施介绍

我校的奖助学金包括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助学奖、贷学金四类。

以下为主要的奖学金种类:

名称 设立者 金额(元/人)
国家奖学金 教育部、财政部 8000
国家励志奖学金 教育部、财政部 5000
国家助学金 教育部、财政部 1000-2000
集体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150-600
博雅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1800-2600
树人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500-700
优胜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400-10000
新生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800-10000
毕业生服务西部和基层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1000-3000
师范专业助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4000
非师范专业助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400
诚信贷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200-1000
临时生活困难补贴助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 100-500
“桂苑之歌”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团委 1000
“桂苑书香”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000
“化苑校友”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800
“立育”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000
“良师益友”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1000
“创达”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1000
“华外”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00-1000
“博文”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1000
“华信”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1000
“星光”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 50-1000
“政法爱心基金”励志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200-1000
“弘毅”奖学金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00-2000
“李玲瑶”励志奖学金 爱国人士李玲瑶女士 2000
“曙光”励志奖学金 百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20000
“诺基亚”励志奖学金 诺基亚(中国)公司 7000
“宋瑞临”励志奖学金 台湾知名人士宋瑞临先生 2000
“韩晓利”励志奖学金 校友韩晓利先生 1000-2000
“逸华”励志奖学金 逸华教育基金会 1000-2000
“新长城”助学金 中国扶贫基金会 1840
“星巴克”助学金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星巴克公司 3000
“淑蕙”助学金 淑蕙基金会 1000
“传神翻译”奖学金 武汉传神信息公司 500-1000
“鼎利通信”奖学金 珠海世纪鼎利通信科技公司 2000
“博时”助学金 深圳博时慈善基金会 5000
“天文”奖学金 国家天文台 1000-3000
“华夏千秋”励志助学金 华夏千秋教育基金 2000


  中专 2022-12-16 11:03

相关问答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楼

    华中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2楼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地理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地理科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地理科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地理科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3楼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化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化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4楼

    华中师范大学应用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应用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应用化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应用化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应用化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师范、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5楼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师范、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化学(师范、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化学(师范、化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化学英才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6楼

    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化学英才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化学(化学英才班)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化学(化学英才班)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化学(化学英才班)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核物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7楼

    华中师范大学核物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核物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核物理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核物理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核物理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8楼

    华中师范大学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物理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物理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物理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9楼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历史学专业介绍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历史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

  • 中专学校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哪个比较好就业?哪个好考点?

    10楼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在湖北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就业前景和劳动与社会保障就业前景,历史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业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