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名称 | 年份 | 类型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沈阳化工大学 (最高/最低分) |
|---|---|---|---|---|
| 软件工程 | 2021 | 物理类 | -/473(本科批) | -/502(本科批) |
| 软件工程 | 2020 | 理科 | -/464(本科批) | -/493(本科批) |
| 软件工程 | 2019 | 理科 | -/465(本科批) | 523/498(本科批) |
| 软件工程 | 2018 | 理科 | -/474(本科批) | -/493(本科批) |
| 软件工程 | 2017 | 理科 | -/430(本科一批) | -/459(本科一批) |
本专业是硕士学位及工程硕士领域授权专业。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掌握计算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及应用知识,具有规范的软件开发能力和基本的项目管理能力、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设置: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技术、软件架构与设计模式、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和软件建模技术等。
软件工程专业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计算机软件专业,是我国最早的软件工程本科专业之一。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73 |
| 四川 | 软件工程(认同并全部执行四川省少数民族加分项目和分值)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02 |
| 河南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48 |
| 山东 | 软件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15 |
| 安徽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一批 | 普通类 | 507 |
| 浙江 | 软件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67 |
| 江苏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86 |
| 内蒙古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12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2 |
| 四川 | 软件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3 |
| 广西 | 软件工程(52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5 |
| 广东 | 软件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5 |
| 湖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2 |
| 山东 | 软件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18 |
| 福建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9 |
| 安徽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2 |
| 浙江 | 软件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5 |
| 江苏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9 |
| 黑龙江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37 |
| 山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93 |
| 河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1 |
| 天津 | 软件工程(校本部)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15 |
| 地区 | 专业名称 | 类型 | 批次 | 招生类型 | 最低分 |
|---|---|---|---|---|---|
| 辽宁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02 |
| 四川 | 软件工程(认同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加分项目,但分值最高20分)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513 |
| 广西 | 软件工程(5200元/年)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55 |
| 广东 | 软件工程(非定向)(办学地点:校本部)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5 |
| 湖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22 |
| 山东 | 软件工程 | 综合 | 普通类一段 | 普通类 | 518 |
| 福建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19 |
| 安徽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 | 普通类 | 492 |
| 浙江 | 软件工程 | 综合 | 平行录取一段 | 普通类 | 555 |
| 江苏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499 |
| 黑龙江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37 |
| 山西 | 软件工程 | 理科 | 本科二批A段 | 普通类 | 493 |
| 河北 | 软件工程 | 物理类 | 本科批 | 普通类 | 541 |
| 天津 | 软件工程(校本部) | 综合 | 本科批A段 | 普通类 | 515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建校71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艺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成绩。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培养的1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的管理及技术骨干。
学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有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1890亩,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图书资源总量251.9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学校设有20个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翻译(MTI)和艺术(MFA)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五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辽宁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8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优势特色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重点支持专业2个、示范性专业5个、特色专业2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实践实训等中心和基地29个、资源共享课9门、视频公开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2013年以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获批省级优秀教材8本。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702项、省部级奖励1439项,被团中央确定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KAB创业俱乐部高校。
学校建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34人。学校引进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现有国家级人才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7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
学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学校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7个科研平台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首批开放的重大科技平台。建有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投资1亿元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学实践创新中心获批2021年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项目。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与抚顺市人民政府、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注册成立了辽宁泓顺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学校与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50多家企业和研究院签署协议,形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群,其中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1个。
学校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先后选派325名教授博士深入全省218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咨询60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解决了300余项技术难题,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1项,5项成果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一流学科2019年重大标志性成果。辽宁省环保产业联盟工作有序推进,联盟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深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校地、校企研究院,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聚焦石化产业急需,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成果转化。联盟召开了多场就业招聘会、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举办两届大学生创新大赛,引进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芬兰、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的4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2+1+1”等培养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4+1”研究生培养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
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秉承“问学穿石、修身诚化”校训,传承办学优良传统;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总结凝练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新时代雷锋“五个一”精神,构建起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文化浸润、社会实践、典型引领“五位一体”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体系;建成的雷锋精神育人展馆获批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风华青年宣讲团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三下乡”国家级重点理论普及宣讲团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16个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创建了“百家讲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建有羽毛球、击剑两个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爱心助人先进单位”、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1、学校网址:http://www.lnpu.edu.cn
2、招生热线:024-56865000
4、电子邮箱:zs6865000@163.com
5、申诉电话:024-56864316
沈阳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化工为特色,工、理、管、经、文、法、医等7大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多科性综合大学,是国家最早在东北设置的化工类高校,是辽宁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小211”)、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入选高校、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是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源地,胡锦涛同志(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和李克强同志(时任团中央候补书记)曾先后到学校视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52年,校名为沈阳化学工业技术学校,隶属于东北人民政府,新中国化学工业和兵器工业的重要领导者、曾任石油化工部副部长和第五机械部部长、时任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化学工业管理局局长张珍兼任学校第一任校长。1953年,更名为重工业部沈阳化学工业学校,隶属于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1956年,转隶化学工业部。1958年,升格为本科,建立沈阳化工学院,为全国六所专门培养化工类高级人才高校之一。1960—1962年,更名辽宁科学技术大学,隶属中国科学院辽宁分院。2010年,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学校校园融“学术、艺术、园林于一体”,占地面积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5万平方米,绿化近4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亿元,馆藏图书142.4万册;拥有设施先进的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餐饮中心等办学基础设施,以及宽带校园网、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3人;外籍院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等腾飞学者6人,振兴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11人次;省优秀专家、省攀登学者、省领军人才、省特聘教授、省“兴辽英才计划”、省“百千万”人才等130余人次;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教学名师、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90余人次;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师团队、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和教学团队15个。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8个,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现有省“双一流”学科1个,省重点学科8个,ESI世界排名前1%学科1个。设有学院(部)16个,招生本科专业47个。其中,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14个、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3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省级本科优势特色专业1个、省级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6个、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7个。
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建立“113”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各类教育教学平台34个以及省级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基地10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6项。在全国“挑战杯”、化工设计等大赛中获国家奖60余项,多次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挑战杯”高校优秀组织奖,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为国家和化工行业培养输送逾10万名优秀毕业生,获评“辽宁省就业先进单位”。
学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学校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创建“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三定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新模式,被国务院列为向全国推广的典型案例;入选国家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学科创新平台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32个,具有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建有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组建大学科技园、新型产业智库、产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一等奖15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国家发改委创新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央军委科技委军民融合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百项,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项目工程数十项,入选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10强高校,服务辽宁“两全”振兴发展和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学校注重开放办学。学校入选全国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面向社会培养化工安全类人才;建设的菱镁产业学院入选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辽宁“原字号”菱镁产业高质量升级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共建“科教融合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建有1个俄罗斯院士工作站,建有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及教育部备案的俄罗斯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与27个国家35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开办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现有留学生来自世界40余个国家。牵头组建中国化工学会工程热化学专委会、中国菱镁行业协会科技委员会、辽宁省工程热化学学会等学术组织,负责组织中国化工学会科学技术奖—工程热化学奖以及中国菱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学校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履行“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高水平党建引领、推动和保证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党委先后被授予“辽宁省先进党组织”“沈阳市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国防教育基地”“沈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入选首批“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省高校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等7个。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沈阳化工大学秉持“守正创新抓党建、化工报国育英才、科技兴国助振兴、教育强国创一流”的光荣传统和“艰苦奋斗、知难而进、追求卓越、守正创新”的新时代化大精神,统筹推进“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三步走”的战略布局,为走出内涵式创新型特色化办学之路,为实现腾飞之梦、强校之梦、名校之梦,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闻名全国著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这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工程管理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工程管理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工程管理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工程管理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工程管理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软件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生物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生物工程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生物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生物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生物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软件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安全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安全工程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安全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安全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安全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软件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二个专业,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环境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环境工程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环境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环境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环境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软件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水质科学与技术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水质科学与技术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水质科学与技术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水质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水质科学与技术这二个专业,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林产化工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林产化工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林产化工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林产化工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林产化工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软件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包装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包装工程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包装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包装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包装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大家有帮助。软件工程

沈阳化工大学软件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哪个好?小编通过比较软件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在辽宁往年的录取分数线,软件工程就业前景和油气储运工程就业前景,软件工程专业介绍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介绍等数据帮助大家了解软件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这二个专业,希望本文对